河洛1151
许世友当南京军区司令,最喜欢建农场搞生产。一天,他路过安徽霍邱城西湖,随从人员知道他的喜好,献计说:“司令,这湖泄了水,可是办农场的好地方呀。离咱军区基地近,又不要占百姓的房地。”
一条大胆的建议,点燃了开国上将许世友心中的火花:将安徽霍邱城西湖排干,改建农场,为军队自给自足开新路。这片湖水背后,隐藏着怎样的时代抉择与成败得失?从战火硝烟到田间地头,许世友的传奇故事如何在湖边续写?一湖之水,承载了多少雄心与遗憾?
20世纪60年代初,中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,粮食短缺,物资匮乏,军队后勤保障压力巨大。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,1905年出生于湖北麻城贫苦家庭,少年时在少林寺习武,投身革命后参加长征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,战功卓著,1955年获上将军衔。他上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后,敏锐察觉到部队对地方供给的依赖,决心推动军队自给自足,减轻地方负担,增强战斗力。粮食和副食品的紧缺,让军队伙食成为难题,许世友提出兴建农场,开垦荒地,发展农业生产。他多次实地考察军区驻地,检查土壤肥力,询问种植技术,强调部队不仅要能打仗,还要能种地,确保粮仓充实,军心稳定。在那个年代,军队自办生产项目,不仅是经济需要,也是战略考量。许世友的理念朴实而坚定:只有自己动手,才能丰衣足食。
许世友对农场的热情,源于他早年的艰苦经历和对粮食的珍视。他常亲自走访军区仓库,查看存粮情况,粮食不足的现状让他深感忧虑。南京军区辖区内,土地资源有限,地方农业生产也捉襟见肘。许世友认为,军队若能利用荒地或未开发的资源,发展农业,不仅能解决自身需求,还能为地方减轻压力。他推动军区在多地开办农场,种植水稻、小麦、玉米,养殖牲畜,力求实现粮食和副食品的自给。这些农场不仅供应部队,还尝试向地方提供部分农产品,展现了军队与地方的紧密联系。
1960年代初,许世友率队途经安徽霍邱县,车队经过城西湖时停下。这片湖泊面积广阔,周围土地平整,具备农业开发的潜力。随从人员了解许世友的喜好,提出将湖水排干,改建农场的建议。他们指出,湖底淤泥肥沃,适合种植,且位置靠近军区基地,便于管理,不需占用百姓耕地。许世友听后颇为意动,但也意识到工程规模巨大,排干湖水涉及水利、土壤等多方面问题。为慎重起见,他要求随从提供更多依据。随从提到北宋王安石在南京排干后湖(今玄武湖),改建农田的成功案例。王安石作为改革家,不仅以变法闻名,还擅长治水修田,其后湖改造工程曾显著提高粮食产量。许世友对此深感兴趣,认为古人能成的项目,现代技术条件下更有可能实现。
他立即与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商议,提出排湖建农场的计划。曾希圣认为湖泊对当地生态和农业灌溉至关重要,排干可能引发不可预知的后果,明确表示反对。许世友强调军队生产对国家整体利益的意义,但曾希圣坚持地方立场,双方未能达成一致,计划暂时搁置。许世友并未放弃,几年后,安徽省委书记更换为李葆华,他再次提出此计划,详细阐述军队自给自足的必要性。李葆华经评估后同意支持,项目终于获批。
工程启动后,许世友调集两个师的兵力和10万民工,投入改造工作。1960年代中期,经过数月奋战,城西湖水被排干,湖底淤泥清理平整,建成13万亩农田,配备灌溉渠道。首年种植水稻、小麦、玉米,收获颇丰,军区仓库粮食堆积,部队伙食显著改善。许世友多次视察农场,检查作物生长,指导灌溉和施肥,亲自参与劳作,与农工交流技术。农场不仅满足军需,还吸引其他单位参观,成为军区自给自足的典范。
然而,排干湖水改变了周边水文环境,地下水位下降,土壤逐渐盐碱化。加之管理经验不足,农场产量逐年减少。到1970年代末,农场效益下滑,难以为继。1981年,安徽省决定恢复城西湖原貌,以修复生态平衡。湖水重新蓄满,农田被淹没,昔日的努力化为泡影。许世友晚年得知此事,沉默良久,农场计划的成败,成为他传奇生涯中一段复杂记忆。
这一故事展现了许世友作为军人对国家责任的担当,也折射出那个时代军队与地方协作的努力与局限。城西湖的变迁,既是粮食自给的尝试,也是生态平衡的深刻教训。你如何看待许世友的农场计划?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