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世友司令驻足霍邱西湖,建农场情结再现,随从识君心

霍邱 更新于:2025-07-02 04:21
  • 南宫三玲
    许世友当南京军区司令,最喜欢建农场搞生产。一天,他路过安徽霍邱城西湖,随从人员知道他的喜好,献计说:“司令,这湖泄了水,可是办农场的好地方呀。离咱军区基地近,又不要占百姓的房地。”

    在20世纪60年代初,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路过安徽霍邱城西湖,随从瞅准了他的喜好,提议把湖水排干建农场。这主意听着有点悬,可许世友偏偏就爱搞生产。这位开国上将,能打仗也能种地,眼前的湖泊在他眼里成了潜在的粮仓。
    许世友是个传奇人物,1905年出生在湖北麻城一个穷苦人家,从小吃尽苦头。投身革命后,他打过长征、抗日和解放战争,战功赫赫,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,后来当上了南京军区司令员。这位将军不光会带兵打仗,还特别喜欢搞生产,尤其热衷于建农场。他觉得军队不能光靠地方接济,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。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,粮食和副食品都金贵,部队要是能自给自足,既减轻地方负担,又保证战斗力。所以,许世友一上任就推动军区开办各种生产项目,农场成了他的心头好。

    1960年代初,许世友有次带队路过安徽霍邱县,车队经过城西湖时停了下来。这湖面挺大,周围环境也不错,随从看在眼里,觉得是个机会。他们知道司令喜欢建农场,就凑上前说,这湖要是把水排了,准能改成一块好农田。离军区基地近,又不用占老百姓的地,简直天时地利人和。许世友听了这话,先是半信半疑,毕竟这么大一片水面,排干了真能种出庄稼?他琢磨了一下,觉得这事没那么简单,可随从一提历史上的例子,他耳朵就竖起来了。
    随从提到北宋的王安石,这位古代改革家当年在南京把玄武湖的水排干,改成了农田,还真种出了粮食。王安石是啥人物?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,搞变法出了名,治水修田也有两把刷子。玄武湖那会儿叫后湖,王安石主持排水工程,把湖底变成了良田,收成相当不错。如今的玄武湖是南京有名的公园,可那时候是实打实的农田。许世友听了这段往事,觉得古人都能干成的事,现代人没理由干不成,心里的疑虑少了一半,决心也大了三分。

    主意定了,许世友立马找上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。曾希圣是老革命,资格不比许世友浅,脾气也不小。许世友把计划一说,曾希圣直接摆手,说安徽的好山水不能随便动。许世友不服气,觉得地方支援军队天经地义,可曾希圣硬是不同意。两人你来我往争了几句,曾希圣态度坚决,许世友碰了一鼻子灰,只好先搁置这事。曾希圣为啥这么强硬?可能他是觉得湖泊排干影响太大,或者担心生态问题,总之这第一步就没迈出去。
    几年后,曾希圣卸任,李葆华接了安徽省委书记的位子。许世友一看机会来了,又把计划掏出来。这回他学聪明了,没硬碰硬,而是好好跟李葆华讲道理。可能是政策风向变了,也可能是李葆华比曾希圣好说话,总之李葆华点了头。这下项目批下来了,许世友高兴得不得了,马上开始筹备。他心里清楚,这回不干出点名堂可不行。

    计划一通过,许世友调了两个师的兵力,还动员了10万民工,浩浩荡荡开干。整整五个月,热火朝天,把城西湖的水排干,平整土地,建起了13万亩的农田。这规模在华东地区可是头一份。工程不简单,湖水得抽干,淤泥得清理,还要修渠引水,忙活下来真不容易。可那时候军民齐心,干劲足,硬是把这片湖变成了田。许世友下了决心的事,没人敢马虎。
    农场建好后,效果还真不错。水稻、小麦、玉米都种上了,第一年收成就不赖。南京军区的粮仓满了起来,部队的伙食也有了保障。许世友看着田里金黄的稻子,心里挺满意。这农场不光解决了军需,还成了军区的一张名片。那几年,别的单位来看热闹的不少,都夸这工程了不起。许世友的初衷实现了,军队自给自足往前迈了一大步。

    许世友不是光下命令的主儿,他经常跑农场视察。每次来都带着一股干劲,跟工人聊收成,聊技术,有时还下田帮忙干活。他这人就这样,带兵打仗冲在前,搞生产也不含糊。工人们见他这么上心,也不敢偷懒,干得更卖力。许世友的亲自参与,让农场多了几分人情味,也让大家觉得这事有盼头。
    可农场的好日子没持续太久。湖水排干后,周边水文变了,地下水位下降,土质开始盐碱化。加上管理跟不上,产量一年不如一年。到了1970年代末,农场效益越来越差,维持不下去了。1981年,安徽省决定把湖恢复过来,修生态平衡。田地又淹回了水面,农场的痕迹一点点被抹去。这结局许世友估计也没想到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